中国4200万家企业需要精益生产;全球70亿人都需要精益思维;
学精益,就上环球精益网
  • 精益管理名词解释大全
    栏目分类
    热门精益质量文章推荐

    主页 > 精益质量 > INTRODUCE

    知识拼图:由碎片化到系统化

    2019-10-20 15:37 作者:snrxa1209 来源:未知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一、知识碎片化:碎片的狂欢 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和ICT技术的出现,我们创造的知识正在倾向于碎片化。工业化让知识创造日益专业化,每个人都单独从事其擅长或喜爱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工作,专业化分工将知识分割成为了一点点、一片片。一个人可能在某一个具

    一、知识碎片化:碎片的狂欢
     
    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和ICT技术的出现,我们创造的知识正在倾向于“碎片化”。工业化让知识创造日益专业化,每个人都单独从事其擅长或喜爱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工作,专业化分工将知识分割成为了一点点、一片片。一个人可能在某一个具体领域具有扎实的专业研究,但在其他领域并不擅长。ICT技术让知识传播呈现多点呈现、不受空间限制的特征,每个人都成为了一个自媒体,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视频等新媒体来表达自己的认知、喜怒哀乐。专业化和自媒体共同让知识趋向了碎片化。知识碎片化与系统化相对应。系统的知识被分割成零散的知识单元,并以各种媒体呈现出来。知识的碎片化,让学习者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资源进行非正式学习。碎片化学习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随意地通过新媒体获取片段化的知识。
     
    在传统传播时代,大多数人只能通过购买书籍、接受学校教育才能学习到知识。新媒体时代,给每个个人带来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可以学习到各种各样的知识,满足了人们对学习的渴望。随着新媒体的普及,手机、电脑、IPAD等电子产品的出现,人们可以浏览各种媒体带来的知识。君不见,小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打游戏、看动画片,获得了快乐,也获得了知识;君不见,火车上、地铁上、如厕时,如痴如醉地观看新闻、小说、电影;君不见,聚餐时,每个人旁边放着一部手机,忘记了与坐在对面人的交流,却拿着手机在刷微信。电子产品带给了人们无限的学习内容,也带给人们欢乐,满足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求。碎片化知识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知识碎片的双刃剑
     
    知识碎片化的确给人带来了重大影响。但是,任何一个事物都会具有两面性,就像双刃剑。如果你能够充分利用,就可以获取很多有用知识,让我们更加饱满;如果你不能够很好利用,就可能一无所获,获取的不是知识,而是收获了忙碌、焦虑。
     
    必须承认,碎片化知识是有用的。
     
    我们既可以知道远在千里之外伊拉克发生的战争,也可以知道美国总统竞选;我们既可以了解美欧风情,也可以欣赏非洲之人文;我们既可以知道嫦娥四号在外太空的运行,又可以知道深海世界的神奇曼妙;我们既可以知道明星们的喜怒哀乐,又可以了解身边朋友的趣闻轶事。碎片化知识让我们对身边的世界有了更多的认识与了解。
     
    碎片化知识可以提高生产率。生产效率的提升,不仅意味着对知识的成功运用,而且意味着知识的创造、分配和共享。知识是企业生产的关键资源,共享知识对每个现代制造业都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协作环境当中更为突出。但是,分享知识面临挑战,因为知识共享需要在各个主体之间进行传递。知识可以是隐性的(比如,知识存在于雇员的头脑里),也可以是显性的(例如,文档)。即使是显性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隐性的,因为任何一个获得知识的人都会自动地以一种个人的方式来解释它。知识管理领域的先驱者创建了“知识螺旋”的著名模型,这是一个知识创造过程的例证,重点是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由于一些过程相关的知识是隐性的,并且是从实际经验中产生的,因此很难具体化。经济学里有一个“learn by doing”即“干中学”效应。人们从工作实践中会积累一些经验、诀窍,甚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却能够较好地解决问题,提升工作效率。实践和理论知识的结合对创造性潜能和过程效率有显著影响。基于经验的知识需要跨越组织内部从员工到组织管理层之间的障碍。
     
    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当组织内部的员工获得一些对另一个组织有益的知识时就会遇到知识传递障碍。如果这些员工没有克服组织间的障碍与合作伙伴的管理层进行沟通,这样的知识仍然是碎片化的。比如,某一制造商采用由供应商切割和钻孔的板材。如果最终产品的设计发生了变化,不再需要钻孔,那么制造商就可以将这一知识传授给供应商,并降低协作的总体制造成本。Puga D,Trefler(2005)在解释渐进式技术创新对委托方和本地代理商的影响时提出剩余不兼容效应(residual incompatibilities),就是指,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生产活动,如果某一人对某一生产环节或者产品部件进行了改进,那么除非其他生产环节或者产品部件也同样地进行改进,否则,这种改进就不能真正发挥出作用。他们还提出了兼容促进效应,即某一环节取得技术进步,如果其他环节也做出相应学习改进,那么就会极大地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日本企业采用精益生产方式、全民创新的理念,将零散的知识得到最好运用,并成功跻身于世界工业之林。
     
    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碎片化知识、学习碎片化存在严重问题。
     
    碎片知识不系统。零星、分散的知识让我们陷入碎片化的学习状态。知识碎片让我们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我们获取的很多知识只是知识系统这棵大树上的一片树叶。我们怎么能根据对树叶的了解而正确认识整个大树呢?就像盲人摸象,我们会根据对鼻子的认知推测出大象就像一根木棍,根据大象的耳朵得出大象就像一个筛子。
     
    碎片化知识让我们得出知识爆炸的假象。如果知识是爆炸式增长,那么我们永远也跟不上科技进步的脚步。我们有看不完的微信、刷不完的QQ动态、看不完的娱乐、政治新闻。而这些知识到底对我们有什么用?我们都有这种感觉,当我们看娱乐小视频的时候,根本停不下来,因为它们带给我们很多知识,也带给我们很多快乐。然而,当我们关上手机,仔细想一想,我们到底收获了什么?一觉醒来,一切都回到了远处,我们还是一样的我们。
     
     
     
     
    三、知识爆炸的假象
     
    进入21世纪后,我们进入了“知识经济”、互联网+时代,有人据此惊呼:我们已经进入了知识大爆炸时代。各种各样的知识以不同面貌出现,给人一种压迫的感觉。于是,我们学习更加用功,更加勤劳,唯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牺牲品,被知识的洪流所淘汰。我们真的是处于大爆炸时代吗?我看未必。不可否认,21世纪以来,出现了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但很大程度上是专业化分工以及新媒体带来的知识碎片化造成的知识创造虚假繁荣。
     
    近代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表明,革命性的突破只有三次,即蒸汽机、电、电子信息技术。19世纪被认为是科学革命取得重大进展的世纪,电磁学、热力学、生物学、化学、光学和天文学等领域的重大科学创新成就,为20世纪的技术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20世纪一系列技术创新成果,如青霉素、小儿麻痹疫苗、流水线生产方式、化学合成材料、飞机、雷达、核能、电视、空调、晶体管、集成电路、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计算机、编程、基因测序、激光、互联网、手机、杂交水稻、机器人等产品和技术,仍然主导着当代的生产与消费。技术创新仍然没有完全突破20世纪及其以前的范围,这个世界并没有真正创造出爆炸式的新知识,依然是原有知识的应用,知识的碎片化、网络曝光率的提高给我们造成了知识爆炸的假象。
     
    20世纪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重大技术发明
     
     
    四、碎片拼图: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我们身边不乏“样样精通”之人。他们对任何领域、任何问题总能侃侃而谈,简直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远知世界历史,近知风花雪月。但是,我们也发现这些人除了侃侃而谈别无所长,也一无所用。如果你学习知识不仅仅限于炫耀、停留在知道层面,那么你需要进行知识碎片拼图、重组、再创造,使之系统化,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碎片化的知识不是真正的知识。《法华经文句》对“知识”做出以下解释:“闻名为知,见形为识,见形为知,见心为识。”知识就是里外皆知,不但要知道外在的东西,更要知道内在的东西(本质、机制、规律)。英文中的“知识”是knowledge,由know和ledge两部分构成。“know”就是“知道”,“ledge”是“矿脉、暗礁、壁架”。前者是知道事物外在的知识,后者则可以隐喻为隐藏的、结构性的知识。碎片化知识不是结构性、系统性知识,所以不是真正的知识,顶多算作“信息”。信息只有经过系统的组织才能成为知识,系统化的知识才是真才实学,才能进一步创造知识。目前,系统化知识(书籍)是最好的知识传递方式,书籍的价值不可替代(电子书籍和纸质书籍)。碎片化的知识撑不起真正的系统学习。但是,我们生在信息化的时代,离不开新媒体、离不开自媒体的影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坚持系统化的学习,将碎片化知识进行整合并使之系统化。
     
    碎片知识系统化的方法有复原、重构两种(兰碧莹,韩文峰,2018)。复原就是将知识碎片恢复到原有的结构,而过去知识往往是以某学科的知识体系整合起来的。重构则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对碎片化知识进行个性化改造,从而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这里主要从碎片化知识的重构来说明如何学习。
     
    1.知识连通
     
    G·西蒙斯(2009)提出了网络时代学习的连通主义,认为学习就是一个连通专门化结点或信息来源的网络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知识来源结点比如自媒体、组织、图书馆、书籍、报刊、数据库等形成个人知识网络。然后利用这种知识网络的正反馈机制不断加深学习,不断将新信息、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学习网络。连通主义强调,知识网络连通可以解决碎片化学习中知识过于零散而缺乏组织的问题。作为学习中的个人,我们可以将碎片化知识连通、重组和再造,以此来构建个性化知识体系。
     
    对于碎片化知识的整合,首先就是不断地将新的知识碎片(如知识来源、获取方式、渠道等)加入到自己的学习网络之中,对那些需要进一步学习的知识再做进一步有选择地建构。知识具有连接点,我们可以通过网络、通过与他人对话等方式获取更多领域的知识,同时避免忽略其他观点。将获取的这些知识依据个体的愿望连通、结合、再造,构建更加个性的、复杂的知识体系。
     
     
     
     
    2.知识建构
     
    王竹立(2015)基于网络时代特征提出知识学习的新建构主义,指出:“网络时代的学习是一个零存整取、不断重构的过程,创新比继承更重要”。新建构主义解决的是碎片化学习方式带来的浅层学习问题。零存整取学习策略的核心思想就是将网络视为一个虚拟的知识银行,而个人的博客账号就好比自己在知识银行中的账户,对同一主题的博文,经过不断地学习从而进行不断地改写,以实现化零为整、知识创新的目标。其实质就是持续不断地积累知识碎片,通过不断改写、融合,使知识碎片逐渐整合起来,并与个人原有的知识体系实现对接,化零为整后,最终通过将知识碎片进行创造性重构而实现知识创新。零存整取学习策略可分为三个步骤或阶段:积件式写作、个性化改写和创造性重构。
     
    零存整取策略是针对网络时代碎片化学习问题而提出来的一种学习策略。对于学习者来说,这种策略就是不断地将初始获得的碎片化知识积累起来,深层加工后,加入自己的理解、观点等,再将其融入到原有的个人知识体系中,通过不断地加工、再造,最后达到知识创新的过程。它可以帮助学习者解决碎片化学习方式带来的浅层学习问题。
     
    无论是连通主义还是新建构主义都在强调个性化和创新,都主张学习应该是不断构建网络的过程。不同之处在于连通主义主张这张网的连通性更重要,不断地更新学习网络,学习关注的是网络的连通性。而新建构主义主张对于知识要零存整取,更加强调的是知识内化后重构的过程,而这些知识不再以线性的结构进行组织,而是以个人为中心的蜘蛛网式的结构进行组织。
     
    3.深度学习
     
    碎片化学习方式智能让我们浅尝辄止,停留在表面、表象。网络时代需要学习者能够对碎片化知识进行深度加工,批判性地学习,建立个性化知识体系,并不断进行重构。深度学习注重批判理解,强调信息整合,促进知识建构,着意迁移应用。所以,深度学习对学习者的要求正好弥补了碎片化学习方式的不足,它规定了学习者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责任编辑:环球精益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此处放横条广告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精益疑问
        免费咨询

        一键加群交流

        石老师

        18970479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