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4200万家企业需要精益生产;全球70亿人都需要精益思维;
学精益,就上环球精益网
  • 精益管理名词解释大全

    本月热词:

    栏目分类
    热门精益物流文章推荐

    主页 > 精益物流 > INTRODUCE

    聚焦 |“十四五”规划物流业发展“中国物流30人论坛”(上)

    2020-11-10 09:35 作者:网络 来源: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王波 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 中国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社长 《物流研究》执行主编 各位专家:晚上好!欢迎来到“中国物流30人论坛”,现在正式开坛。11月3日晚18时,新华社受权播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

    王波

    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

    中国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社长

    《物流研究》执行主编

    各位专家:晚上好!欢迎来到“中国物流30人论坛”,现在正式开坛。11月3日晚18时,新华社受权播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共分为15个部分、60条、约2万字,这份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制定的规划《建议》,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建议》中四处提到“物流”: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中提到“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在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中提到“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在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提到“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中提到“完善乡村物流等基础设施”。

    站在“十四五规划”即将开启的新起点上,物流业如何开好局、起好步,聚焦怎么学,怎么想,怎么干。我们邀请了国内30位专家学者,他们有的来自国家级行业组织,有的来自国家高端智库,有的来自物流企业一线,有的来自地方物流行业协会,有的来自高等院校,都在从事着与物流有关的工作,他们在仔细研读《建议》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下面有请第一位演讲嘉宾贺登才会长来分享他对《建议》的解读和思考。贺登才会长是“十四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参与了“十四五”规划的制定,他的演讲会给我们带来更新的见解。其他专家依次演讲。

    贺登才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

    中国物流学会执行副会长

    “十四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物流研究》杂志主编

    五大举措落实五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了我国今后15年的宏伟蓝图,也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作为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的物流业,如何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本人提出以下“五个一”工程。

    一是编制一个创新发展的规划。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多数与物流、供应链相关,特别是4次直接提到物流,8次提及供应链。在新的发展格局下物流供应链如何创新发展,必须搞好顶层设计。正在谋划中的《“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应全面贯彻全会精神,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物流强国”建设为目标,明确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实现路径和具体举措。

    二是构建一个协同联动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五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促进示范物流园区提档升级,推动物流园区、配送网点智能化改造、数智化升级、网络化运行,构建起布局合理、供需匹配,城乡统筹、协同联动,平急结合、安全高效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为物流业提质、降本、增效奠定基础。

    三是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物流大国”,但总体上“大而不强”,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这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短板”,也是“十四五”以至于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我们应该面向强大国内市场需求,坚持要素资源市场化改革方向,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物流企业升级改造、做强做大。

    四是营造一个深度融合、开放共享的“生态圈”。推进物流业与交通运输业、先进制造业、大宗原材料产业、商贸流通业、农业、金融业及相关产业深度融合,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补齐短板。在新发展格局下,坚持新发展理念,促进物流业深度融入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生态圈”,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物流服务需求

    五是完善一个适应新格局的政策法规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现有各项支持和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物流企业普遍遇到的土地、融资、税费、交通等难题。采取包容审慎的态度,不断推出支持创新发展的政策举措。逐步建立和完善行业法律法规体系,营造法制化、国际化、市场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加强行业标准、统计、信息、科技、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各项行业基础工作,更好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和改进监管方式,推进物流行业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

    海峰

    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以高速公路物流节点建设为切入点,完善国家物流网络,补齐物流短板,高质量发展物流业的建议

    作为基础性产业特征和战略性产业地位的物流业,不论是在服务我国经济建设上,还是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与自然灾害及战时保障物资供应方面都有着任何其他产业无法替代的作用。物流业的高质量发展,物流服务体系的高效率、低成本运转是建立在科学布局、功能完善、相互衔接的物流基础设施即交通网(公路网、铁路网)、信息网和节点网(机场、港口、公路物流节点、铁路物流节点)基础之上的。否则,物流业的提质升级难以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流基础设施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覆盖全国的信息网络和铁、水、公、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尤其是公路网和铁路网;同时物流节点网(机场、港口、公路和铁路物流节点)也步入了快车道,各种物流节点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遍布全国。这其中公路物流节点,发展速度最快,总量规模最大,出现的问题也最为突出。这其中突出的问题是把原本应该同时将公路运输线路与货物物流节点系统规划布局的整体工作割裂开了,公路网规划政府制定,物流节点市场化,导致公路物流节点布局与网络脱节,尤其是对于高速公路来说,其封闭运行的特点,问题更为突出,几乎没有与高速网络无缝连接的物流节点,同时远离高速公路出入口,不仅增加的物流运作的成本而且降低物流服务的效率,尤其是在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和自然灾害有可能采取的相应区域封锁时,区域外依托高速公路运输的救援物资无处在封锁区域外高速公路内进行物资的集散、分拨和配送等物流活动,高速公路的高速运输的优势难以体现,应急响应效果收到直接影响。我国公路物流量占全部物流量的70%以上,降低公路运输的成本是物流降本增效的极为重要环节。

    也正因如此,在进一步完善全国物流网络的基础上,以高速公路物流节点规划布局建设为突破口,以政府投资建设、运营为主体,形成以国家投资建设运营的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和港口物流节点为核心,以社会化各类物流节点支撑的、与物流网络高度融合的完整物流节点体系,补齐物流短板,高质量发展物流业迫在眉睫。

    具体来说,第一,政府规划布局高速公路物流节点(区域、及各种功能要求等),第二,物流节点土地为国有划拨性质的(铁路,机场和国有港口基本上都是这种土地性质),第三,国有投资企业建设各类仓储、搬运等园区基础设施,第四,国有物流企业与其他物流企业运营,第五,设置园区管委会,政府派驻人员服务园区,把政府有关物流的相关支持政策集中到园区里,形成优惠政策叠加效应。

    刘伟华

    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运营与供应链管理系系主任

    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物流业发展新起点

    供应链发展新机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中,4次提到了物流,8次提到了供应链,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国物流业和供应链发展的高度关注。我理解背后有三个原因:

    首先,中国的物流与供应链发展在当前新冠疫情下发挥了重要作用,凸显了物流与供应链作为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的支撑作用。物流行业既是保障国民经济增长的基础性行业,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受新冠疫情冲击影响,第一季度物流业景气指数LPI指数波动较大,但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回升较快,物流需求增速连续回升,工业物流需求稳步复苏,与消费、民生相关物流需求增势良好,电商、网上零售等新动能带动作用增强。物流在确保中国打赢新冠疫情防疫战中凸显了重要的价值

    其次,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传统的以资源红利和人口红利的时代已经结束,未来将进入以价值红利和技术红利的运营管理新时代。这就需要靠管理、优化、配置去盘活这些资源,使这些资源发挥出更大的社会价值。我们现在不缺房子缺运营,不缺产品缺供应链渠道。因此,在推进运营管理效率的提升中,物流与供应链是重要的抓手,更是重要的工具。必须以技术为核心,以物流与供应链为杠杆,从相对过剩的资源中获得更大的效益与效率。

    第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必须依靠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的关键作用。当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2020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这对于供应链产业链的国内国际布局将产生深远影响。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研究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问题,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明确提出要完善流通领域制度规范和标准,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因此,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的关键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中国十四五物流发展规划吹响了新的号角,我理解未来的物流业发展规划需要明确有三个“新”。

    一是构建新的现代物流体系。现代物流体系体现在物流需求、物流供给、物流设施设备、物流信息和物流政策的五大要素完善上。当前,《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了三个新的角度,它特别强调了新的融合——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新的网络——强调基于综合运输和交通枢纽的物流网络体系,新的重点——将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

    二是构建有全球竞争力的供应链体系。《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通过供应链设计、供应链的长板优化和短板弥补、供应链先进技术、供应链产业环境优化等方面再造优势。这些方面分别对应了供应链设计、运营、技术和环境等全方位的体系重塑,期待使得供应链体系再上新台阶。

    三是提前布局十四五物流业发展规划重点。《十四五规划》为我国布局十四五物流业规划提供了前瞻性的方向,特别是对我国今后物流建设的薄弱点和重要任务明确了思路。特别是如何提升我国供应链弹性、加强产业链协同、推动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等问题上要加大重点工程布局,以有效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赵林度

    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十四五”物流规划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在产业链供应链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加凸显。“十四五”期间,我国物流业将迎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跨越“降本增效”“产业融合”阶段向着“优势产业”方向发展,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可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我国物流业到2035年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因此,针对我国“十四五”物流规划建议如下:

    1.以新的产业布局为基础,在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过程中,以多式联运为载体构建多种运输方式综合集成的基础设施、集疏运标准,创建协同运营、无缝衔接的物流网络。

    2.以新型城乡结构、城乡一体化发展观为基础,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加强城乡物流衔接、乡村物流贯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以车载无人机等现代科技可达偏远地区的全覆盖城乡物流网络。

    3.以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为目标,打造“最先一公里”“最后一公里”竞争优势,以跨境电商、跨境医疗等集聚的信息、资源和能力优势深度融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提升我国物流业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服务能力

    4.面向维系国计民生的食品安全、药品安全需求,以全程冷链为目标优化冷链存量增量资源,以科技赋能突破农产品产地预冷、药品“最后一公里”配送瓶颈,增强我国冷链物流整体运营能力

    5.面向国家产业链供应链战略需求,优化物流学科结构、专业结构,以一流师资培养高素质、多层次物流人才,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普通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我国物流人才培养能力

    汪旭晖

    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

    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是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迫切需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离不开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有效支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应以“内外联通、区域联通、供需联通、产业联通”为目标,以产业异构创新为支撑点,提高现代物流体系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引领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1.优化现代物流体系的战略性布局。通过完善节点性运输、物流设施建设等方式,提升枢纽能级作用;通过充分发挥陆上丝绸之路、空中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网上丝绸之路这四个丝路等,打通国际国内双向辐射大通道,推动物流网络化、运输结构化,为内外联通和区域联通提供有效支撑。推进数字技术在现代物流领域的应用。

    2.加快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与物流业的深度融合,在行业内优先培育一批数字化应用的物流标杆企业,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进而带动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3.打造“智能 生态”的现代物流跨界融合新模式。积极打造现代物流业与电商、金融业、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等产业的跨界融合新模式,创建智能、共享的物流生态圈。

    4.提升产业供应链弹性。强化分布式物流网络建设,增强产业供应链的缓冲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张弛有度、智能高效的供应链系统,提升关键产业链的弹性,进而提高现代物流体系的应急能力

    刘志学

    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加快发展乡村现代物流

    乡村物流是我国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物流发展的短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因此,加快发展乡村现代物流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1.加快完善乡村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乡村物流具有地域分散化、需求碎片化、波动性大等特点,为了提高乡村现代物流服务水平,同时降低物流总成本,就需要统筹建设乡村农业生产资料、生活物资和农产品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着重建设粮食物流设施和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

    2.加快推进乡村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大力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和物联网的应用,加速建设乡村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着重移动应用功能软件开发,集成物流供需信息发布、在线交易、信息查询、数据分析和跟踪追溯等服务,实质性提高乡村现代物流服务效率。

    3.着力发展乡村共同化物流。整合邮政、供销、商贸等物流资源,建立乡村现代物流企业联盟,开展乡村共同化物流服务,合理组织和科学调度运输车辆,对接乡村物流服务需求,提高乡村现代物流服务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4.积极发展乡村众包物流。乡村物流点多量小,运营成本高,发展众包物流是其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充分利用乡村兼职配送员自提和带货相结合,既可解决专业配送人员不足,又能大幅降低乡村物流成本。

    5.大力发展乡村双向物流。要有效提升乡村现代物流的效率和效益,就应协同组织乡村生活物资物流和农产品物流,实现双向融合,减少空载率和重复浪费,实现乡村现代物流的持续高效发展。

    张锦

    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

    西南交通大学物流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创新推动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相比于“十二五”“十三五”,是不同凡响的时期。要把握好发展的四个关键:一是信心与信念,信心是建立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基础上的,我们有坚定不移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念。二是复杂与多变,充分认清全球政治、经济、经贸形势的复杂性多变性。三是基础与战略,充分认清和落实物流是社会基本民生保障、产业发展基础、国家战略支撑的作用与地位。四是绿色与智慧,认清发展绿色物流和智慧物流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战略意义。

    考虑现代物流系统的结构要素、影响因素、与供应链和现代流通体系的紧密关系,在现代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民生福祉不断提升的新形势下,“十四五“物流发展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机制创新和环境改善为突破、以通道和枢纽以及网络建设为抓手、以降本增效和服务民生发展为目的、以绿色和智慧为方向,进一步改善物流对供应链和现代流通体系的提升力,对产业发展、区域发展、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对国家安全、国防建设的保障力。

    具体讲,主要要抓好几项重点工作:第一、完善物流管理机制,提升发展物流的推动了、协调力、执行力;第二、夯实智慧物流基础,建设好国家物流枢纽及网络、加大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建设、带动内外贸易大通道发展,推动物流设施设备的绿色化和智慧化发展;第三、构建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城乡配送网点,将快递配送网点纳入基本民生保障建设之中,实现乡村配送和社区配送“畅通行、便停靠、易送达“;第四、优化物流发展的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公平的、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的营商环境,消除区域、行业的各类政策藩篱;第五、加强物流的要素保障,要创新模式、技术、机制,改善物流建设与发展中的用地、资金、人才、市政资源等要素的供给条件。

    以上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张浩

    北京工商大学科技处副处长

    中国物流学会常务理事

    中物联人力资源专委会副会长

    推进物流智能化改造

    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物流智能化是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物流智能化改造路径包括四个层面:物流节点、运输路径、物流平台及物流全业态。

    在第一个层面,物流节点智能化改造,智能物流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促进了新零售业的发展,带来了仓储配送系统的变革。构建货物智能追溯系统,打造“互联网 智能仓储”共享系统。

    第二,在运输路径层面,其改造路径可分为物流运输智能化改造、末端配送智能化改造以及逆向物流智能化改造。

    第三,在物流平台层面,以物流信息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标准规范建设为基础,利用物联网技术,整合海关、科技、税务、银行、市场监管等部门物流信息,建立公路、水路、铁路、航空、邮政等运输物流服务信息网络物流领域相关的信息资源管理,为物流企业、制造企业、流通企业、行业监管等部门提供信息交换、信息共享等服务,提升平台和关联方的有效性,创造平台交易价值

    第四,在物流全业态层面,即综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协同范围广、协同效能高、资源整合能力强的智能供应链,并协同诸如电商、制造业、零售业、批发业等相关产业,实现其衔接功能的智能化改造,改善物流跨边界平台的互联互通,创造跨界的生态价值

    胡志华

    上海海事大学教授、博导

    物流研究中心主任

    通过物流布局与人才培养提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治理能力

    习近平指出,要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并强调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在十四五期间,我国产业链与供应链的稳定繁荣、全球性物流资源与能力的布局,充满机遇和挑战。主要建议如下。

    1.精准匹配区域性供应链与服务链,优化国内大循环物流体系。以物流为纽带,以重点城市和区域为重点,以点带面建立和发展产业链、供应链、物流大数据技术与产业互联网中台,在国内大循环背景下,发展和推动建设精准的产业循环、产品循环、区域循环、区间循环、城市循环、城乡循环,以综合交通和物流体系为支撑,布局和优化多层次循环的物流设施,助力产业链与供应链优化升级,通过物流增强“链”的粘性、弹性和柔性。

    2.发展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物流枢纽与国内国际大通道,提高全球性物流资源配置能力。依托欧亚大陆桥和中巴经济走廊等物流通道,海港、空港与陆港,以驱动和粘合国内国际两个循环为动力,推动建设面向新型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国际大通道,发展区域性和世界性港口群。以大陆桥和海上丝绸之路为路径,监测和推动全球性循环系统,进行海外枢纽与通道布局,提高全球性海陆空运输资源、产业链与供应链的配置能力,服务中国走向全球,更为全球复苏进行前瞻性布局。

    3.培养专业化、“数智”化和国际化的综合运输、物流工程与管理人才。以交通运输、供应链、金融、产业经济、国际贸易、法学等专业与物流的交叉融合为平台,以信息技术、智能科学和数据科学为翼,立足中国实践,着眼全球性机遇,推动专业化分类深度培养、“数智”化交叉培养,培育国际化物流特色人才培养基地,优化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孔继利

    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

    现代邮政学院邮政工程系主任

    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

    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纽带作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撑。现代物流体系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基础保障。在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的关键任务中,我认为应重点关注如下内容:

    1.统筹规划通达全球、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构建“干线-支线-末端”三级协同共享的集约化物流体系,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降本增效需求。在物流网络中的物流枢纽建设方面,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遴选可满足时效、成本、安全、效益等多维度指标要求的区域或城市来打造全球骨干网络节点,形成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现代物流体系。在干线与支线运输方面,积极推进以运力资源共享为核心的规模化、集约化的运输组织形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确定最佳共享运输方式、解决共享运力参与方的各种利益冲突。在末端配送方面,开发符合客户需求的共配模式,指导共配参与方实施最佳共配实践;构建共配参与方的利益分配模型,平衡共配参与方的利益,稳定共配联盟。

    2.加快建立抵御冲击能力强、反应敏捷、保障有力的应急物流体系,提升应急物流服务的现代化、专业化能力与水平。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信用评价为基础的新型应急物流监管机制,建立以分级管理为基础的应急物流响应机制。并且,在推动应急物流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基础上,搭建应急物流信息互通共享与综合调度平台,实现多方参与主体间的信息高效利用与多主体协调联动。

    3.构建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技术 管理素养的现代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精准规划现代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的培养定位与培养目标,凝练培养特色,设计专业特色鲜明的现代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郝皓

    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教授、博导

    十四五规划期间物流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擘画了中国面向未来的宏伟蓝图,在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提到“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强调“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为物流业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基于此,本人提出以下建议:

    1.构建循环利用体系,加快绿色物流与逆向物流发展。一方面,供应链上下游需要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鼓励物流节点、设施设备、物流容器的循环使用;另一方面,加快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与推广。鼓励各行各业采用可循环使用包装材料,鼓励使用可梯次利用的能源设施设备,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行业绿色发展。再者,建立完整的逆向物流流程,确保信息、技术和生物材料从消费点或使用点向供应链上游高效、低成本地流动,以便进一步提取能源和材料的循环利用或适当处置。

    2.统筹“正向 逆向”物流规划布局,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为主线,完善重要物流节点、物流通道建设,优化区域物流运行组织模式。首先要加快城市末端配送网点建设,推进绿色货运配送体系,推进物流升级增效,建设更加集约高效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提升物流的社会化与集约化水平。其次,充分利用正向物流活动涉及的基础设施和发展期间积累的经验,并广泛应用到逆向物流活动中去, 如利用返程空车运输物品的包装辅材、废旧动力电池、废旧家电等,利用正向物流活动建立的物流节点进行逆流物回收的暂存与周转。让有限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挥物流设施设备的最大功能。最后,要坚持市场导向,遵循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律,培育国际物流产业市场主体,为市场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提升企业国际化能力,支持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整合国内国外物流产业资源,发挥规模经济优势。最后要加强政策引导,出台提升国际物流能力的指导意见,为鼓励发展国际物流产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推动绿色物流与逆向物流标准化建设,完善绿色物流与逆向物流标准化体系。建立和完善绿色物流标准化体系是物流业创新发展的基础。制订、执行和不断完善标准的过程,就是持续提高质量、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过程。推进逆向物流标准化建设,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加强标准化工作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培育发展团体标准,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发展和创新需要的标准,供市场自愿选用,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形成市场为主、政府引导的新型标准化体系。聚焦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开展广泛的企业调研工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绿色物流与逆向物流服务标准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和配套的技术措施的建议。

    4.坚持物流科技自主创新,推动智慧绿色物流产业发展。绿色物流产业的发展需要基础学科的研究、运营模式的转变、先进物流技术的支撑、高水平技术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需要加强智慧物流发展的顶层设计、构建智慧化绿色信息平台、建立智慧绿色物流产业集群等,推动物联网、5G、区块链等技术更好地结合;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高水平信息化技术、高技术型人才资源的优势,加快绿色物流和逆向物流领域创新的步伐,提高我国绿色物流产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竞争力。

    黄福华

    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湖南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博导

    湖南省现代物流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当前我国产业正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物流业作为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十四五”期间,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应聚焦以下几方面:

    一、新型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包括要加大加快应急物资保障领域的投入。“十四五”期间,新型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包括:

    1.智能物流枢纽。以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为依托,建设全自动化码头、无人场站、智能化仓储等现代物流设施。推广电子化单证,加强自动化控制、决策支持等管理技术以及场内无人驾驶智能卡车、自动导引车、智能穿梭车、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装备应用。

    2.智能配送终端设施。推广使用“无接触配送”智能取物柜组件,加大对医院、学校、办公楼宇、大型社区等区域的覆盖力度。推动多方合作、统一布设用于药品、商超用品、蔬菜鲜果等不同品类物件的多功能柜。推动智能售货机、无人贩卖机、智能回收站等各类智慧零售终端加快布局,着力提升智能化、集成化和综合化服务功能。

    3.物流互联互通平台。推进物流产业信息化和智能化,采用条码、北斗定位、RFID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推动物流全业务过程透明化和供应链一体化管理。

    二、智慧物流体系建设

    到2025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智慧物流服务体系,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智慧物流的一流强国。重点实施以下内容:

    1.智慧物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以大数据、物联网等关键技术作为智慧物流发展基础,从信息化技术、智能化装备、系统集成技术三个层面展开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2.新兴物流标准体系。通过建立完善的数据标准、政策标准和网络安全标准,实现跨平台多主体物流信息共享,并保证智慧物流项目建设的有序开展和数据信息的安全稳定。重点加强物流包装、物流集装箱等领域智慧技术运用的标准体系建设。

    3.物流创新人才培育。搭建智慧物流创新人才平台,鼓励政府相关部门、科研院所、高校及互联网企业强强合作,努力构建产学研联合发展机制,建立智慧物流的人才库,培养、引进并输送智慧物流的专业人才。

    刘大成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物流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博导

    加快构筑新型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四次提到推进物流发展,物流业降本增效已经成为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加快构筑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的新型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应是重中之重。

    国内物流面临的最核心约束是公路货运行业集中度严重不足、铁海与公铁多式联运比例过低、城市支线物流和末端配送成本过高以及物流节点效率低下。

    1956-1966年标准集装箱及其配套体系从结构上实现了以水运为全球商贸流通主体的规模化成本降低,并带动了全球经济发达国家铁海联运与公海联运模式的高效运行,美国连续三年的集装箱铁海联运比例达到49.5%;而标准集装箱对我国行业集中度只有1.2%的公路货运和对运价成本斤斤计较的铁路运输存在严重的载重比和容积比缺陷问题,导致集装箱铁海联运近三年仅从1.5%提升到2%;不足3%的公铁联运比例以及铁路专用线“微循环”缺失也使得铁路货运难以实现“门到门”服务,物流体系总体成本过高、效率过低。

    由于作为运储仓配的干线物流节点(城市货运站)与客户末端距离远且规模性不足,导致城市支线物流和末端配送成本居高不下,往往是干线物流成本的十数倍到数十倍。

    以往主要参与全球产业链循环的东南沿海是以向外、向东运输为主,距离在500公里之内,公路货运具有绝对优势;但“双循环”体系下的中部制造业崛起使得运输距离长于1000公路,铁路货运具有成本和效率优势。

    当下全球贸易商品的75%已经是零部件而非整车整机,特别是其中60%的最长尺寸小于1.2米,为未来第二代多式联运的创新模式奠定了基础。

    一是开发以标准集装箱为外部尺寸约束的模数可分的最小封闭单元箱—“百搭箱”,并建立与传统标准集装箱相融合的转运体系,实现可“门到门”服务、满足容积比和载重比的海铁公空多式联运创新模式。

    二是直接嵌入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支撑的全网络智慧计划、调度和资源配置优化体系,并实现少人化/无人化的转载/集配装备,实现供需资源的高效精准匹配。

    三是将以往远离客户设立在城市周边的物流网络节点如城市货运站的运储集配缓冲区转为距离客户/社区仅有3公里内、面积仅有150平米的街区地下立体自动仓库,将支线物流成本降低十数倍至数十倍。

    四是完善“微循环”,利用铁路标准化优势和信息化垄断地位,确立以铁路货运为牵头的铁海公空多式联运体系。

    关旭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2019年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

    2020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定调之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不会变,物流业平稳增长的总体方向也不会变。为加快推动我国从“物流大国”向“物流强国”转变,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物流保障,提出以下3点建议:

    1.加强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加快各运输场站设施向现代物流服务转型,提高多种运输方式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支持能力;完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体系建设,设置专门化物流设施,提高组织物流服务和物流效率。

    2.加强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现代物流的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以信息化为基础。培养高水平物流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积极打造推进物流信息管理创新与发展的人才队伍;搭建公共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发挥物流行业整体优势;政府加强对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支持,提供保障措施。

    3.加快提升智慧物流竞争力:推进智慧物流顶层设计与建设理念落实,积极鼓励传统物流向智慧物流转型,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全面落实智慧物流建设理念;完善智慧物流政策,保证智慧物流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建设智慧物流平台,促进社会资源有效整合和信息共享。

    施先亮

    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法学院院长

    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十四五”期间加强物流促进法建设的建议

    物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十三五”期间,我国物流业得到了高速发展,但物流市场无序化现象依然明显,与现代物流规范化、标准化运作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冲突。随着政策、经济、互联网技术等客观环境的改变,“十四五规划”也提出了关于物流业的发展目标。可以预见,未来五年我国物流业依然保持快速发展,行业变化更加复杂,需要有完善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保驾护航,推动现代物流发展,促进形成供应链现代化。然而,我国当前物流法律法规体系与行业发展呈现不协调的现象,涌现出诸多问题,如市场准入制度不完善、物流标准化亟待发展、各法律法规之间存在内容冲突、监管困难等。物流法律法规体系现存问题的根源之一,即缺乏行业法律法规顶层设计,缺少具有引领作用的行业促进法。

    物流促进法所要发挥的关键作用更在于要合理解决物流行业各主体利益争锋中产生的突出问题,它是建立在对社会各层级主体矛盾纠纷深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通过协调不同主体间的关系来建立系统的秩序,使得社会各领域能够向着促进物流业发展的共同目标努力。因此,物流促进法应作为物流法律法规体系的龙头法进行建设,有利于解决物流行业现实纠纷,建立政府对物流经营活动的有效监管,完善物流法律体系,实现法制建设的目标。

    从经济层面来看,物流促进法可以保障物流从业者的利益,保障物流企业经济效益,推动产业协同发展,进而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健康稳定发展。从社会层面来看,物流促进法有助于保护个体权益,同时通过制定有助于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的物流促进法,保障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而保护环境。从国家层面来说,物流促进法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首先它可以提高国内应急物流响应能力,能够在面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时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从而维护社会的安稳,保护国家安全。同时我国还是危险品的运输大国,通过制定物流促进法,能够促进运输部门对危险货物运输事故处理制定相关机制,从而有效开展防范和救援工作,保护危险品安全运输

    因此,“十四五”期间为了促进物流业的发展,有必要加强物流业法律法规建设,特别是着手谋划进行物流促进法的建设,加强物流法律法规体系的顶层设计,完善行业法治水平。

    荆林波

    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

    关于构建我国现代物流体系的思考

    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我们认为应当从如下方面着力:

    1.国际化视野。从国际大循环的角度,从全球化角度布局。这里,不仅仅要从顺应全球化角色思考,而且更要从逆全球化角度思考应对之策。全球疫情的常态化,更需要我们密切关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动态,顺势而为,应势利导。

    2.本土化运营。从国内大循环的角度,从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联动关系,构建以顾客为导向的供应链服务体系。尤其是,面对企业的供应链服务体系与面对终端消费者的供应链服务体系。

    3.智慧化支撑。当今的时代,已经是一个日新月益技术变革的时代,智慧物流乃至智慧供应链,成为一个新的竞争热点。

    4.金融化渗透。现代物流必须要加强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头部的物流企业更加运用好资本这个杠杆,发挥其积极的撬动作用。我们深信,"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入产业互联网与供应链金融的大发展。

    5.价值链化提升。从国家发展战略角度来看,我国制造要逐渐转型升级到中国创造,要逐步提高我国产业链的附加值,提升价值链。从服务深度、广度挖掘价值,拓展供应链;从铸造品牌、凝聚品牌方面,提升品牌价值

    6.安全化保障。疫情之下,彰显了物流供应安全的重要性。从长计议,物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在物流空间规划、重大生产资料与重要生活资料的战略储备以及应急物流体系上做足文章。

    白世贞

    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物流与供应链数字化转型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

    数字化时代供应链协同创新与转型,其核心在于促进数字经济与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全面融合,进而不断为现代物流创造价值,有效提升行业数字化、平台化水平。加速现代物流发展,重点在于推进“管理变革 智慧协同 技术迭代 云服务 供应链平台”的数字化转型。

    一是传统企业管理理念变革: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对产品经济实践中形成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实施有计划的改进、优化、提升;另一方面探索应用诸如“在线数据管理”“大数据集成管理”“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等新型管理模式和方法。二是智慧协同: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发展,企业内、外部数据的链条交互,形成高效的协同体系,协同商贸/物流/金融相关企业完成供应链服务生态圈。三是互联网架构的技术迭代:一方面发挥自动化、物联网、车联网、智能装备技术提高物流作业效率作用;另一方面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构建物流与供应链组织流程和协作分工。四是物流云服务:一方面推进单个链点的数字化,包括智能运输与调度、智能仓储、动态配送等应用;另一方面整合推进整体链环的数字化,通过多链融合形成协同效应。五是数字化供应链平台:

    一方面构建“线上-线下”“实体-虚拟”交互作用的供应链云平台,实现供应链端到端的可视;另一方面推进不同模式平台跨界发展,形成物流、金融、保险、车后市场、司机消费等产业链生态。

    毕国海

    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

    河南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执行会长河南省“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党中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十四五”规划物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我认为物流领域急需解决四个问题和重点突出三方面的着力点。

    一、未来物流中长期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十四五”时期,随着以“内循环”为主,“双循环”相互促进主基调向纵深推进,双循环经济体系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物流业发展提出新要求,物流业面临提质增效、转型发展的诸多挑战。我国目前流通体系现代化水平依然不高,流通网络分布尚不均衡、覆盖仍有盲区,物流运输体系一体化衔接水平不高、智能化程度较低,流通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不够、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商品和要素自由流通不够顺畅、市场机制有待健全。

    二、下一步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着力点。

    (一)完善服务现代物流运行政策体系。尤其尽快破除制约流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真正实现“内循环”的畅通无阻,打造“大”物流的行业管理体制。一是统筹部门职能和行政资源,建立全国“一盘棋”的大物流管理格局,破除地域、部门分割和部分“上行下不效”的体制痛点,使良好的“顶层设计”体现在更好的执行层面。不能凡事总依赖中央督导组。重点完善行业管理、建立专项资金(基金)、创新行业监管监测、促进跨区域合作等。二是营造“新”物流的培育发展环境。充分融入信息通讯技术为代表技术变革,大力推动数字化技术与物流行业融合发展,推动物流平台化发展,促进智慧物流、即时物流、金融物流、绿色物流、网络货运等业态发展。三是建立“快”物流的降本增效机制。不断挖掘破解物流行业成本和效率瓶颈瓶颈问题,推动多式联运、物流标准化等行业基础工作。在土地供应、税费支持、通行便利的方面形成长效保障机制。四是建设“特”物流的赋能提速政策。充分调动市场资源,创造良好政策环境,推动企业走专业化发展路径,在物流细分领域做专做强,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差异化发展优势。

    (二)打造智慧现代物流运行体系。一是培育物流业数字化新业态新模式。重点推进“数字化班列”、“网上丝绸之路”、网络货运和智慧全程冷链物流发展。二是加强智慧物流园区建设。鼓励国家、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开展智慧园区建设试点示范,推广应用智慧化物流园区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园区内部各个功能区之间的互联互通。三是建立智慧化物流配送体系。依托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地理信息系统、北斗导航、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化手段,构建便捷高效的末端物流配送体系。四是提升制造业供应链智慧化水平。鼓励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创新供应链协同共建模式,建立互利共赢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据通道,促进全渠道、全链路供需调配和精准对接。

    (三)大力培育企业家群体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世界水准的物流企业家队伍。依靠他们做我国现代物流“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

    监制:志军

    责编:老李

    权威行业全媒体

    010-63452041

    13611229329

    声 明

    现代物流报微信公众平台所发布的文章,除本报记者原创外,亦含有各大媒体、互联网平台推荐作品。如图文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妥善处理!欢迎广大朋友及作者直接投稿给我们!

    电话:4000565698

    投稿邮箱:xdwlbbjb@163.com

    (责任编辑:环球精益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此处放横条广告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精益疑问
        免费咨询

        一键加群交流

        石老师

        18970479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