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4200万家企业需要精益生产;全球70亿人都需要精益思维;
学精益,就上环球精益网
  • 精益管理名词解释大全
    栏目分类
    热门精益安全文章推荐

    主页 > 精益安全 > INTRODUCE

    安全管理:环境安全隐患改善要点及5大改善方案

    2020-07-31 23:25 作者:网络 来源: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关注【本头条号】更多关于制度、流程、体系、岗位、模板、方案、工具、案例、故事、图书、文案、报告、技能、职场等内容,弗布克15年积累免费与您分享! 阅读导航→ 01 环境安全隐患改善要点 02 有毒作业环境改善方案 03 粉尘作业环境改善方案 04 噪音作业环

    关注【本头条号】更多关于制度、流程、体系、岗位、模板、方案、工具、案例、故事、图书、文案、报告、技能、职场等内容,弗布克15年积累免费与您分享!

    阅读导航→

    01 环境安全隐患改善要点

    02 有毒作业环境改善方案

    03 粉尘作业环境改善方案

    04 噪音作业环境改善方案

    05 辐射作业环境改善方案

    06 非常温作业环境改善方案

    工厂

    一、环境安全隐患改善要点

    环境安全包括环境布置安全与作业环境有害因素控制,因此欲改善环境安全隐患需在环境布置与作业环境有害因素控制两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工厂环境布置的改善

    环境布置是环境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环境安全隐患需合理规划厂区、合理布置工作环境、合理设置安全标志及实现合理照明,实现环境布置改善的具体措施如下。

    合理规划厂区

    在新建、扩建、改建工业工厂时,要在厂址选择、厂区规划、厂房建筑配置以及生活卫生设备的设计方面加以周密的考虑,应遵照《工业工厂设计卫生标准》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合理布置工作环境

    应按安全定置管理的方法布置工作场所,使工作场所布置做到整齐、整洁、有序,按生产作业、设备、工艺功能分区布置,使生产空间充分合理的使用

    合理设置安全标志

    根据作业环境存在的有毒有害危险因素的情况、作业环境的特点,安全生产要求等设置各类安全标志,提高作业人员的警觉性和预防心理

    合理照明

    合理照明是创造良好作业环境的措施之一。照明不合理会使作业人员视力下降,引起职业性眼病,促成工伤事故,降低产品质量,影响劳动生产效率

    (二)有害环境因素的改善

    不同生产特点的工作环境,有害因素的种类不同,防治措施也不同,但可考虑以下几种方法,各种方法的详细说明如下。

    二、有毒作业环境改善方案

    一、实施目的

    1.加强工厂对有毒作业环境的管理,减少有毒作业环境给员工带来的伤害,防止发生生产事故。

    2.让员工了解环境设计的各项要素及生产作业环境布置的要求,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作业环境。

    二、术语界定

    1.固态毒物,包括一些金属和非金属的化合物,如砷、磷及一些高分子材料等。

    2.液态毒物,包括一些有机溶剂,如芳香族碳氢化合物、醇类、醚类、酮类等液体溶剂。

    3.气态毒物,包括刺激性气体(如硫酸、盐酸、硝酸、氯、氟、溴、碘等)和窒息性气体(如氨气、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物等)。

    三、固态毒物环境的改善措施

    (一)基本防护措施

    1.安排生产时,车间主任应采用低毒或无毒的生产原料,消除或减少毒害的发生源,以减少生产人员的中毒几率。

    2.改善劳动组织措施。粉尘浓度较高、劳动强度加大的岗位,避免采用女工。毒物浓度较高和中毒几率较多的工作,应适当缩短工时。

    3.降低作业场所毒物的浓度,改革工艺,使得生产过程机械化、密闭化、半自动化自动化代替员工操作,减少员工接触毒物的时间。

    (二)综合防护措施

    1.操作工人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防止中毒事件的发生。

    2.对必须要使用有毒原料的,生产人员应采取碘灭汞法、升华法等手段以减少原料的毒性。

    3.生产人员在毒物浓度较高或中毒几率较大的生产平台工作时,必须带好防护用具,并遵守限时规定。

    4.定期检测生产现场空气中各种毒物的浓度并加以控制,使其符合国家标准;超过国家相关标准的应立即停产,直至空气中的浓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5.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加强员工的个人防护意识,配备并合理使用防护用品。

    6.改善员工卫生保健措施,为员工建立休息室、更衣室和浴室等场所。

    7.禁止员工在生产现场吃饭、抽烟,禁止员工将工作服带回家中。

    四、液态毒物环境的改善措施

    (一)基本防护措施

    1.液态毒物作业环境应实现生产的自动化、机械化、密封化,采用低毒或无毒物质替代毒性大的物质。

    2.各种管道、存储容器应保证其密封性,防止发生跑、冒、滴、漏的现象,从而造成中毒事件的发生。

    3.在液态毒物造成的有毒生产现场必须设置强力的通风设备,及时排出毒蒸汽与粉尘。

    4.在有毒生产现场的毒物存放处或易中毒处必须设置明显的标识与防护措施,防止因情况不明造成意外中毒。

    5.在有毒的生产现场应配置解毒的器具或货物,并在其旁边设立醒目的标识。

    (二)综合防护措施

    1.建立现代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定期检查车间空气中毒物的浓度,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毒物浓度符合国家标准

    2.有神经内分泌、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者,不宜参加此类岗位的工作,女员工在生理特殊时期也应调离这类作业岗位,有条件时,应实行人员定期轮换,以免长期吸入毒物。

    3.加强员工防护意识,坚持个人卫生制度,坚持使用好个人劳动用品,定期对员工进行体检,及早发现及早处理。

    五、气态毒物环境的改善措施

    (一)基本防护措施

    1.在气态毒物造成的有毒作业环境中应设置良好的通风设备与应急设备。

    2.在灌注、存储、运输液态的气体毒物时,生产现场应有防爆、防火、防漏的措施。

    3.以气体毒物作为原料或成品的作业环境,其生产设备必须具有防腐蚀的措施,防止气态毒物液化时腐蚀储存设备造成中毒事件。

    4.在由气态毒物造成的有毒作业环境中应在明显的部位设置防毒设施,放置中毒急救货物,并定期检查这些设施和货物的有效性。

    (二)综合防治措施

    1.工作时,生产人员应采用自动化或远距离操作,防止发生中毒事件。

    2.初建或扩建厂房时,在选择厂址、配置安全设备和设施、尾气的排放上,必须严格遵守国家规定。

    3.确因现实需要而进行近距离操作时,操作人员必须戴好防毒面具、胶靴、手套、防毒服等防护用具,并且注意不要将皮肤暴露在外。

    4.做好废气、废水、废渣的回收和利用工作,并做好妥善的处理,防止生产人员中毒。

    5.定期检测生产现场的空气中各类毒性气体的含量,若超过最高允许浓度,应立即停产,采取措施,使之达到国家相关标准

    6.加强个人防护,工作时要穿戴过滤式防毒面具或蛇管式防毒面具,防护眼镜、胶靴、手套、皮肤的暴露部位应涂防护油膏。

    工厂

    三、粉尘作业环境改善方案

    一、实施目的

    1.加强对粉尘作业环境的管理,减少粉尘给员工带来的危害,保护工厂员工的身体健康。

    2.加强防尘设备的检查检修与保养工作,确保作业时间内设备正常运转,特制定本方案。

    二、术语界定

    本方案中所指的粉尘是指生产作业中产生的微尘,如煤、水泥粉尘、铝粉尘等,此类物质对人体有较大危害,容易造成呼吸道疾病、尘肺病等。

    三、粉尘作业的预防措施

    (一)防尘工作的管理机构及职责

    1.生产总监组织负责成立防尘工作领导小组,并担任主要负责人。

    2.其他组员包括生产总监、生产部、技术部、质检部派出人员。主要负责制定工厂生产过程中的防尘规划和防治粉尘的各项规章制度,并监督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二)加强对员工的管理

    1.人力资源部定期组织员工参加防尘方面的培训,加强员工防尘基础知识,各生产车间主管负责配合。

    2.员工上岗前应根据国家相关的规定对员工进行健康体检,对患有职业禁忌症、未成年员工、女员工不得安排其从事禁忌范围的工作。

    3.在职从事粉尘作业的员工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发现不适宜从事粉尘作业工作的必须及时调离。

    4.对已确诊为尘肺病的员工应及时调离原工作岗位,安排合理的治疗或疗养,患者的社会保险待遇,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三)定期对防尘工作进行检查

    1.定期对防尘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使防尘系统处于完好、有效状态。

    2.定期检测生产现场的粉尘浓度,保证生产现场的粉尘浓度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允许范围之内。

    3.定期对从事粉尘作业的在职员工进行健康检查,发现不宜从事粉尘工作的员工,要及时调离。

    4.各生产车间应指定专人负责本车间所用除尘设备的维护工作,保证除尘设备的正常、有效运行。

    四、粉尘作业的改善措施

    (一)不同条件下对粉尘物料的处理

    1.对生产过程中易产生粉尘的物料的处理

    (1)在工艺允许的条件下对这些物料进行湿化,即在物料的装卸、搬运、研磨、筛选、混合等过程中进行加水湿化处理。

    (2)对于不能进行湿化处理的物料,技术部应通力配合生产部,做好物料的密封化、管道化、机械化,以减少尘源的产生,改善粉尘作业环境。

    2.对粉尘浓度比较大的生产现场的处理

    定时用水冲洗地面、墙壁、建筑构件及允许水洗的设备外罩等地方,保持其处于湿润的状态,防止2次扬尘,并不间断的进行通风除尘,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停止。

    (二)加强防尘工作的管理

    1.技术部应紧跟国内外的最新技术,不断吸收、研制新技术,改革生产设备,改善粉尘作业环境。

    2.技术部与产品研发部在设计新的项目时,应尽量避免采用危害较大的原材料或工艺路线。

    3.工厂应对各生产现场的防尘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与定期评比,按照人力资源部的相关规定进行奖励与惩处。

    (三)合理设置生产人员的工作地点

    生产人员的工作地点或集中地点必须位于生产现场中通风良好和空气较清洁的地方,易产生严重粉尘污染的工段应位于整条生产线的下风口。

    (四)改进防尘技术

    1.改革工艺设备和工艺操作的方法,采用新技术。

    2.采用通风除尘设备,减少粉尘的产生,进一步改善粉尘环境。

    3.在生产和工艺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优先考虑采用湿式作业,减少粉尘的产生和飞扬。

    4.密闭尘源,使生产过程管道化、机械化、自动化,防止粉尘外逸,减轻劳动强度,达到防尘目的。

    四、噪音作业环境改善方案

    一、目的

    加强对噪音作业环境的管理,改善噪音的作业环境,减少噪音对环境的污染和保护员工的身心健康。

    二、术语界定

    本制度中所指的噪音是指在生产中由于物体的冲撞、机器的转动、电磁性振动、高压气流喷出或爆破等所产生高于声压界限60分贝以上的声音。

    三、对噪音声源的控制措施

    (一)对产生噪音的机电设备的控制

    1.尽量减少各种机电设备的运行时间,用完后要立即关闭机电设备。

    2.按照机电设备的养护要求,定期对其进行润滑,更换易损件,紧固各个易松动的零部件。

    3.在操作中严格遵守机电设备的操作规程,防止因错误的操作导致机电设备产生异常的噪音。

    4.加强机电设备巡检工作,遇有突发状况要及时修理产生异常噪音的设备,缩短异常噪音的排放时间。

    (二)对发出噪音的机械设备的控制

    1.严格遵守机械设备的操作规范,防止因错误的操作导致机械设备产生异常噪音。

    2.定期对机械设备的主要部件进行检测和保养,保持其性能良好,确保排放噪音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3.定期检查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检测其噪音,对于超过噪音排放标准的机械设备要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噪音排放。

    4.加强对机械设备的日常检测工作,发现突发情况,及时修理出现异常的机械设备,缩短异常噪音的排放时间。

    5.在生产过程中,生产部配合技术部注意改进工艺流程和工作程序,防止设备因长时间的运转而产生噪音。

    6.工厂在选购新设备时,必须对设备的噪音环节进行评估,选购设备的噪音排放应符合国家相关的排放标准,在同等条件下,应选购噪音排放小的设备。

    四、对噪音传播的控制措施

    1.相关部门在购买、使用、改进各种噪音比较大的设备时,尽量选取自动化或密封化的设备,减少人工的操作,以减少噪音对员工身体的侵害。

    2.生产中噪音排放比较大的机电、机械设备应尽量设置在离工作操纵点或人员集中点比较远的地方。

    3.对于无法远距离布置的、排放噪音比较大的机电、机械设备,在生产中应在设备上安装隔音机罩或设置隔音间,阻断噪音的传播途径。

    4.对有隔音间进行隔音的机电、机械设备,应做好隔音间的密封工作,随时关闭隔音门与隔音窗,将噪音与生产人员隔离开来。

    5.若因工作需要,生产人员必须到噪音比较大的地方进行操作,生产人员应佩戴好耳塞、耳罩、防声帽等个人防护用品,否则后果由生产人员自负。

    6.车间主管在安排工作时,应尽量减少相关人员在噪音环境中的暴露时间,以减轻噪音对身体的伤害。

    工厂

    五、辐射作业环境改善方案

    一、实施目的

    加强对辐射环境的管理,改善辐射作业环境,减轻辐射对生产人员的身体危害,特制定本方案。

    二、术语界定

    辐射作业主要是指辐射环境,包括因放射性辐射和电磁辐射所造成的辐射作业环境。

    三、放射性辐射作业环境的改善措施

    (一)加强作业前的准备工作

    1.生产人员在从事有放射性辐射的工作前必须进行相关的培训,掌握放射性辐射的基本知识与安全保护知识,经过考核成绩合格者方可上岗。

    2.质检部门应每天派人检测有放射性辐射现场的外照射剂量和空气中、工作台上的放射性强度,超过国家相关标准的应立即停工,采取有效措施直至达到国家的相关标准

    3.作业前应检查现场放置的货物,如果存在或有可能存在放射性辐射,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在放射性辐射的源头设置屏蔽物,屏蔽物的厚度与材质以技术部提供的资料为准,禁止擅自变更。

    (二)明确各类岗位的职责

    1.工厂安全委员会需配合技术部将产生放射性辐射的设备尽量密封化、自动化,尽可能减少人工操作。

    2.车间主任在安排生产时,应注意尽量保证员工在有放射性辐射的现场工作的时间不能太长。

    3.生产人员在有放射性辐射的现场工作时尽量使用长柄工具,通过距离的增长来减少放射性辐射对身体的危害。

    4.在放射性辐射现场从事生产的人员每天下班后必须彻底清理工作服及体表,否则不允许离开工厂。

    (三)规范员工的清理工作

    1.清理工作服的容器也要经常去污。

    2.工作服尽量不要隔夜,应在当天去污。

    3.清理工作服时的去污试剂必须使用工厂配好的,禁止随意更换。

    4.清理工作服时必须去专用的场地,严禁在专用场地之外进行去污。

    5.在工作服的去污过程中要使用专一的容器,防止交叉感染和扩大感染。

    6.员工在清理工作服时要在常温下使用浸泡、冲刷、淋洗、擦洗等合理的去污方法。

    7.进行体表去污时要选择合适的洗涤剂,严禁使用乙醚、氯仿、三氯乙烯等有机溶剂和能够促进皮肤吸收放射性物质的酸碱溶液、角质溶解剂、热水等。一般可用软毛刷刷洗,但注意不要损伤皮肤。

    四、电磁性辐射作业环境的改善措施

    (一)改进防辐射作业的技术

    1.微波辐射的防护技术

    建造金属屏蔽室防止泄露或微波辐射,加大工厂辐射源与工作人员之间的距离,对于带有微波辐射的设备必须加屏蔽罩后方可投入使用。

    2.高频辐射的屏蔽防护技术

    在有电磁性辐射的生产现场中需要使用铁、铝、铜等材料建造金属屏蔽室来屏蔽带有辐射的源头,将高频电磁辐射的作业与影响局限在指定的空间范围之内。

    3.防护用具的采用

    (1)作业环境如果带电磁性辐射,员工应远离工作场地,或佩戴微波防护服、防护面具和防护眼镜等。

    (2)不得不在电磁性辐射环境下作业的员工,应佩戴透视度足够高、屏蔽效果好、重量轻,使用方便的用具进行操作。

    (二)生产现场环境的改善

    1.生产现场中使用电焊作业时,必须在车间单独隔出来的电焊作业地点进行,防止紫外线的辐射给其他生产人员带来伤害。

    2.生产现场需要使用激光进行作业时,应设置专门的作业场所,作业场所的地面、墙壁、天花板、门窗等均应采用暗色不反光材料和毛玻璃,作业场所内部需要设置摄像头或安全观测孔,以便观测。

    六、非常温作业环境改善方案

    一、实施目的

    为加强工厂对非常温作业环境的管理,减小因温度的不正常给生产人员带来的伤害,特制定本方案。

    二、术语界定

    本方案中的非常温作业环境主要包括高温的作业环境与低温的作业环境。

    三、高温作业环境的改善措施

    (一)基本防护措施

    1.改善作业环境和调整工作时间

    (1)为员工建立冷气休息室。

    (2)合理安排员工劳动时间,在炎热季节露天作业时,应合理调整休息时间,中午延长休息时间。

    (3)在粉尘较大的生产现场应设置冷气休息室,防止因温度过高而给员工的身体造成损伤。

    2.贯彻国家相关制度和完善工厂相关制度

    (1)建立工作期间休息制度和在工作期间插入短暂休息的制度。

    (2)切实贯彻有关防暑降温的政策法令,并且加强宣传教育,切实遵守高温作业的安全规则与规定。

    (3)生产部应配合技术部改进工艺流程与操作方法,不断改善高温作业条件,减少员工接触高温机率。

    (二)综合防护措施

    1.高温作业环境应在不影响工艺操作的情况下合理安排热源,尽量疏散热量。

    2.在生产工艺或技术允许的情况下,应采用水隔热或材料隔热的方法隔绝热源。

    3.高温的作业环境必须设置多个通风口或安装工业电扇,以排出对流热,降低车间的温度。

    4.降低车间温度时,可以采用全面自然通风换气的方式,给热源安排排气罩,减少热源的排放。

    5.在自然风不能达到降温要求时,应设置机械通风,如电风扇、棚屋风扇、空气沐浴和空气调节等。

    四、低温作业环境的改善措施

    (一)基本防护措施

    低温的生产现场都必须设立水暖或风暖的设施、设备。

    (二)采用新鲜空气的热风采暖的情形

    1.厂房内散发的粉尘(如镁粉)与水接触后会引起自燃或爆炸时。

    2.厂房内散发有毒升华粉尘(如碘)和低熔点粉尘(如二硝基甲苯)。

    3.所散发的一些气体或粉尘等与散热管道或散热器表面接触后引起自燃时。

    (三)不能采用风暖的情形

    1.厂房内的空气中含有病原微生物(如毛类及破烂布等分选室)或含有害物质超过最高允许浓度和有极难闻的气味时。

    2.厂房内拥有大量粉尘时。

    3.生产中散发大量的剧毒物质的厂房。

    (四)取暖技术使用时应避免的事项

    1.厂房取暖设施应与厂房存储物保持一定距离,防止因热辐射使得存储物发生变化而造成事故。

    2.采用水暖技术时,当管道通过可燃结构时,管道应与可燃结构保持不小于0.5厘米的距离或用非燃烧材料隔开。

    3.在散发易燃、易爆物质的厂房,不宜采用蒸汽管道,而应该采用表面光滑的散热器,并使得散热器与墙壁、窗台、地面等保持一定的距离,方便清扫。

    4.在遇水后能形成燃烧、爆炸危险或引起电气事故的厂房内,取暖所用热管应采用焊接连接,并不得设置阀门等管件,如厂房设有散热器也应采用焊连接。

    5.低温生产现场使用散热器取暖时,散热器的表面温度不宜过高,一般保持在110℃即可。

    #工厂##安全部##文书文案#

    本文出自弗布克版权图书《工厂安全精细化管理手册终稿》,版权归属弗布克,欢迎转发,禁止转载,抄袭、洗稿,侵权必究。

    领取本资料的Word、PDF版完整内容方法:

    1.本资源编号:314。

    2.关注 评论 转发,然后私信“资料”。

    更多相关资料可点击下面“了解更多”。

    (责任编辑:环球精益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此处放横条广告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精益疑问
        免费咨询

        一键加群交流

        石老师

        18970479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