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4200万家企业需要精益生产;全球70亿人都需要精益思维;
学精益,就上环球精益网
  • 精益管理名词解释大全

    本月热词:

    栏目分类
    热门精益质量文章推荐

    主页 > 精益质量 > INTRODUCE

    如何才能真正搞好研发质量管理?

    2020-10-09 13:45 作者:网络 来源: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关注【药安汇】,获取更多信息 低质量的产品不仅会大大增加产品的维护成本,侵蚀产品利润,而且会使客户满意和企业信誉下降、丧失更大的市场机会,从而打击团队士气、影响企业文化、阻碍企业发展和提升,控制好产品质量从研发开始。研发质量越来越得到重视。

    关注【药安汇】,获取更多信息

    低质量的产品不仅会大大增加产品的维护成本,侵蚀产品利润,而且会使客户满意和企业信誉下降、丧失更大的市场机会,从而打击团队士气、影响企业文化、阻碍企业发展和提升,控制好产品质量从研发开始。研发质量越来越得到重视。

    1、什么是产品质量

    质量两个字已经是老掉牙的名词了,还没有发明货币之前以物易物的交易,我们的老祖宗就知道看货色了,货色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产品质量,企业要赚钱,货好才是硬道理,货不好,卖得再起劲,那叫骗人,货好,卖不出去,那是笨蛋。产品质量是一切硬道理之上的硬道理。

    2、如何理解质量管理的三个阶段

    几乎所有的企业在产品的质量上都会下一番功夫,书上说那叫质量管理,根据一个叫朱兰的质量管理大师的说法,质量管理有三个阶段,最初是质量检验阶段,那个时候企业的管理者认为产品质量是检验出来的,因为通过检验可以把质量不好的产品挑出来,后来发现只是在事后来检验,故事都发生了,返修、报废的损失无法避免,这些损失就是利润呀,所以就思考能不能在制造过程中控制质量呢?

    这就到了质量管理的第二阶段:统计质量管理阶段。在这个阶段,著名的新老七大质量管理工具闪亮登场,统计学在质量管理方面的应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我们在质量改进方面拍脑袋也变得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尊重数据了。再到后来,人们发现单纯在制造过程中控制质量也控制不住,而且成本也不低,一些产品缺陷是先天性的,好多产品从娘胎中出来就躺在了担架上,这个时候,人们意识到产品质量是设计出来的,这就到了质量管理的第三个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这时,6SIGMA、QBD等质量管理工具开始被一些企业应用到产品规划和产品设计中,从一开始就进行质量的设计,这些企业属于先知先觉。

    3、企业研发质量管理现状

    不过,先知先觉的企业实在太少了,大部份企业的产品质量控制重点还是在制造过程,不是说这些企业不想在源头(产品设计)来控制产品质量,实在是不知道如何在设计中构建产品质量,有些企业是被客户逼到去做研发质量控制,比如有些企业要想成为某大客户的供应商,客户就要对企业进行审计,第一轮审计下来,问题列了一大串不说,还被客户画了一个像,类似于“公司不具成长性”、“过程不可控制”、“质量不可追溯”、“质量管理只是形式而没有实际效果”等等。

    这时,企业老总以及各级管理者都犯迷糊了,你说我们GXP早就通过认证了,年年内审、三年一度的外审也没问题,公司还有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研发管理办都在抓质量,质量就象阶段斗争一样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怎么就不灵呢?客户审出的这些问题难道我们自己审查不出来?还是我们对这些问题都习惯了而不当成问题了,所谓久居鲍鱼之室而不闻其臭?还是我们这些年的质量管理都象中国足球一样的假(甲)A?

    4、搞好研发质量管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首先,研发质量管理的基本前提是研发的业务流程要理清楚。 很多企业的研发管理者说,我们搞产品开发这么多年了,流程肯定是有的,要不然怎么做得出产品呢?然而,大多数企业的产品开发流程可操作性不强,基本上是按GXP的要求设计的,一般是4到7页纸,产品开发流程独孤一剑(只有一个层次),有少量的模板或检查表,企业经常是写流程的人不执行流程,执行流程的人不写流程,开发流程是GXP办或质量部或研发管理办为开发人员写的,而研发人员觉得这个流程只是为了应付国家的要求,缺乏可操作性,实际工作中就不按照流程操作,在大多数研发人员眼里按流程操作是做不出产品来的,还不如自己的经验来得实在。

    企业对流程的管理也存在两个极端,一是流程经常变,使用人员无所适从,二是流程没有责任人,没有人维护,纸上的规定与实际运作相差太远还没有修订,对于一些新的业务,老流程不适合了也没有人改,业务部门等不及了就自己搞一套,另立山头,也不管是否符合公司的体系,直接挑战公司的权威部门,权威部门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管,也就作打鸟状--睁只眼闭只眼。这实际上不仅仅是企业才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国家的法制建设尤为典型,法制建设总是滞后于社会新业务的发展,经常以司法解释对付之,实在对应不了就象对付传销一样把它强制毙掉。企业的管理者也如法炮制,上头一压下来就不顾实际的加大打击力度,导致底层人员怨声载道,干群关系极不融洽,到最后干脆溜之大吉—不干了。

    5、质量管理部门的定位
    难道质量管理就是吃力不讨好,专门得罪人的部门?管理者的定位就是服务,毛主席早就说过党员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企业的管理者也是一样,研发的质量管理人员要为研发服务,前提是要把研发业务搞清楚,然而通常情况下质量管理人员又搞不清楚具体的研发业务,研发各业务部门才最清楚具体的研发业务,这就要对研发质量的责任部门/责任人进行定位了,事实上研发各业务部门/主管才是研发质量的责任部门/责任人,质量管理部门是质量专业的行业管理者,质量管理部门要为业务部门提供质量管理的各种方法和工具,而真正的质量责任人是谁做事谁负责。

    这样一来,企业的研发质量管理者就把一大堆质量管理工具、方法向研发人员宣贯、培训,似乎自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研发人员的质量意识还是没有提高,效果还是不好,大多数企业的研发质量管理部门都是后来发展起来的,原来有一帮人搞制造质量的管理,就让质量管理向上延伸到研发,可惜你让搞制造质量管理的人去管研发质量,就象让卖药的去做广告,什么广告都有一股苏打水的味道。研发业务的多变性、不确定性、创新性本身就充满变数和风险,如果用管制造质量的思路去管研发质量注定要管死,有些聪明的企业就从研发人员中抽调业务骨干来管质量,并树立起质量管理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所谓独立性就是质量管理部门具有在必要的时候向公司老板直接汇报的通天大道。

    6、如何构建研发质量管理体系

    怎么样才能构建好研发的质量管理体系呢?首先必要把GXP的质量管理程序层层落实到研发的各种业务流程中,要构建一套优秀的产品开发流程并不容易,优秀的产品开发流程具有如下6大特征:

    清晰的层次结构―――可管理

    明确的阶段划分―――可控制

    明确的阶段交付―――可衡量

    统一的术语定义―――易沟通

    明确的角色职责―――易分工

    明确的绩效指标―――易评价

    只有当研发流程变得很优秀的时候,我们的研发质量才有管理的基础,还要把研发质量管理的活动: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融入到具体的产品开发活动中,否则质量就会变成质量部的事,而质量部又负不起这个责任。比如,设计评审是质量控制常见的措施之一,而企业在设计评审中存在的典型现象就是:评审抓壮丁、先开科普会、再开批斗会。评审会经常找不到人参加,只好抓壮丁,抓一个算一个,但经常是能做主的抓不住,来的人又做不了主;评审会上才看评审材料,试想,开发人员几个月呕心沥血搞出来的东西,评审会上只分钟就能看明白?所以项目经理一上来要先给大家来一场科普,与会人员才搞的明白(也不一定能搞明白),搞明白了当然就可以批斗了,这样的评审对项目组来讲苦不堪言,长此以往,项目组就会千方百计的逃避评审,或者应付评审,项目偷跑是经常的事。

    是不是流程体系、质量体系构建好了,产品质量就一定会好呢?不一定。流程、制度都是纸上的东西,最终需要人来操作,人的业务技能、职业素养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另一重要因素,当然这不是今天要谈的主题。很多企业在推行质量管理感到困难重重,常用的一招就是加大考核力度,为此设计了相应的KPI(关键绩效指标),期望通过考核的牵引来保证推行的力度,我们曾遇到一集团公司的考核管理,集团公司有很多职能部门分管各事业部,分管部门为了工作好推动,都制定了相应的KPI来考核事业部,而事业部为了完成任务又会把指标分解下去,这样层层分解的指标最终会落到干活的部门, 有一事业部下面的业务部门KPI达70多项,问部门经理如何完成这70多项的KPI任务?答日“顺其自然”,因为这么多东西不可控就不用控,就象现在的小孩又要读书,还要补习班、提高班、兴趣班、奥数班一样,到头来干脆离家出走,自个儿玩去!

    END

       
             

    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旨在知识分享,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或支持其观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已上线课程

     1

    一致性评价现场检查的关注点和缺陷分析

     2

    实验室OOS调查及案例分析

     3

    产品年度质量回顾的法规要求和实战

     4

    稳定性试验的要求和具体标准

     5

    方法学验证确认和转移

     6

    近年国内外无菌工艺缺陷汇总和案例分析

     7

    清洁验证风险评估要点

     8

    供应商管理和审计

     9

    偏差管理与根本原因调查

    10

    取样管理要求和常见问题分析

    11

    ICH Q9 质量风险管理(QRM)

    12

    ICH Q10 药品质量体系

    13

    ICH Q1A-F稳定性试验

    14

    ICH Q2方法学验证

    15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解读

    16

    清洁验证方案设计与执行策略

    17

    ICH Q6质量标准的制定和论证及理念的更新

    18

    注册过程中药学申报资料的准备

    19

    分析仪器的风险评估与确认

    20

    中药饮片的GMP要求和常见问题分析

    21

    空气净化系统验证与风险评估

    22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药学申报资料撰写及注意事项

    23

    验证主计划-设施设备验证策略设计

    24

    遵从GxP方法的计算机系统应用与连续监测  

    25

    系统周期性审核与再验证

    26

    QC实验室审计及缺陷分析

    27

    怎样正确起草分析方法的SOP

    28

    数据完整性本质要求和常见问题分析

    29

    残留溶剂试验的要求及常见问题

    30

    Annex 1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合规应用

    31

    药品(生物制品)注册生产现场检查要点及实例分析

    32

    制药用水法规/指南要求及常见问题讨论

    33

    计算机化系统生命周期与验证

    34

    微生物检验的数据完整性的问题及整改

    35

    实验室OOS调查及案例分析-1

    36

    生命周期方法的工艺验证与案例分析

    37

    借助过氧化氢检测技术实现高效灭菌

    38

    2020年版中国药典关于方法学的征求意见稿的解读

    39

    空调净化系统调试&验证要点

    40

    洁净工程合规与风险管控分析与探讨

    41

    基于工业4.0的环境监测解决方案,实现GAMP的合规性

    42

    CAPA制定策略及案例分析

    43

    运输与仓储:温控药品有效的温度数据监测方法

    44

    药厂计量体系建立与实际操作分享

    45

    分析方法的建立-1

    46

    《中国药典》2020年版无菌检查法及操作规程精要

    47

    QC实验室培养基管理及灭菌柜管理和验证要求

    48

    FDA ANDA申报资料整理简介

    49

    系统分类评估-SC

    50

    ICH 分析方法学相关指导原则新动态

    51

    仓储系统验证要点解析

    52

    开展药品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从改变设备计量检定管理模式开始

    53

    纯二氧化氯在药厂GMP体系建设中的应用

    54

    FDA ANDA申报中的RTR简介

    55

    供应商管理和供应商审计要点

    56

    符合FDA和欧盟和中国GMP要求的实验室OOS管理

    57

    《中国药典》2020年版微生物限度检查—计数法解读

    58

    《中国药典》2020版中的药品重金属检测样品前处理难点简析

    59

    禁用农药多残留测定关键点解读和方法开发实例分享

    60

    多产品共线合规与风险管控策略

    61

    压缩空气系统验证与日常维护

    62

    USP 232和ICH Q3D如何指导ANDA工作中的金属杂质控制

    63

    分析方法的验证-2《分析方法确认&转移》

    64

    各国药典液相色谱方法的新变化

    65

    变更管理的要素与风险评估

    66

    2020药典药品杂质分析指导原则

    67

    QC实验室留样,稳定性和标准品GMP要求与检查实践

    68

    2020版药典元素杂质接轨ICH

    69

    口服固体制剂工艺确认与验证执行要点

    70

    中国药典2020年版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控制菌检查法解读

    71

    2020版药典升级后的变更和解决方案

    72

    GMP审计缺陷分析-质量体系

    73

    QC实验室数据完整性实施中的典型问题和案例分析

    74

    分子互作技术在生物药研发与质控中的应用

    75

    制药企业实验室污染解决方案及工艺设计中的模块化产品应用

    76

    冻干机系统风险评估与验证要点解析

    77

    小型拉曼光谱技术在制药领域的应用和关键技术开发

    78

    2020版药典方法转移解读

    79

    符合GMP要求的记录和数据管理要求

    80

    《中国药典》(2020年版)抑菌效力检查法解读

    81

    《2020版药典》稳定性及留样要求的解读及与15版药典的变化对比

    82

    皮肤外用仿制药的最新法规解读——流变和拉曼光谱的应用

    83

    制药残留溶剂检测及法规要求

    84

    药物研发与质控的新利器 ——分子光谱新技术应用

    85

    《中国药典》2020年版水分活度测定技术在非无菌药品微生物控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86

    ISPE 调试和确认 新理念

    87

    质量管理记录的数据完整性要求和检查实践

    88

    解析拉曼光谱与红外光谱在药物品控及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89

    宿主细胞蛋白HCP残留检测与验证

    90

    计算机化系统风险评估与验证实践

    91

    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

    92

    药品中非法添加成分的控制和管理

    93

    药物晶型控制与研究

    94

    技术转移风险评估

    以上课程按开播的时间排序

    识别二维码

    了解更多课程

       

             
                   
                         
                             
                                   

     喜欢请转发分享吧!

    (责任编辑:环球精益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此处放横条广告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精益疑问
        免费咨询

        一键加群交流

        石老师

        18970479044